作者:濕地衛士實踐團、沈小雲 審核:劉海濤
湛江紅樹林是南方濕地資源的精華,占全國紅樹林面積的33%,紅樹林又被稱為“海岸衛士”,它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環境保護方面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當前,紅樹林面臨着被破壞和退化的危險,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植被修複和保護。
秉持着“守護紅樹林,從我做起”的初心,針對傳統的人工種植紅樹林效率低下費力且耗時等痛點問題,在太阳集团1088vip的技術支持下,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優秀示範項目廣東海洋大學濕地衛士團隊自主創新研發新産品——紅樹林智能服務機器人,緻力于實現紅樹林種植自動化,賦能綠色生态。紅樹林智能服務機器人集合SSD和PRM算法,以及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可以在紅樹林濕地中進行高效的植被修複工作,妥善地解決了紅樹林所面臨的被破壞和退化的威脅,以及人工種植困難,紅樹林幼苗存活率低等問題。
7月5日至8月15日,濕地衛士團隊技術部成員對機器人進行兩重大升級改進。重大改動一:增加太陽能光伏電池闆。這不僅可以降低由于溫度過高導緻的風險,還能簡化整體結構和降低成本,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重大改動二:修改算法。通過采用基于SSD和PRM算法,不僅成功提升了植樹機器人的精度,還賦予其自主規劃種植路線的能力。這些改進和創新的結合,使得自動化種植紅樹林的願景得以實現,并為保護和恢複生态環境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8月份以來,濕地衛士團隊開始走出實驗室,陸續走進湛江市特呈島紅樹林片區、霞山區觀海長廊紅樹林保護區,将紅樹林種植機器人投入實地使用。通過實地考察和實踐,我們發現機器人的履帶式底盤結構和性能非常穩定,可以在灘塗地區域行駛,輕松跨越石頭等障礙。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由于灘塗的泥土粘合性比較高,鑽孔設備在長時間的運轉後,連接車身的位置有點松動,因此我們還需要加強連接位置的緊固性。電機經過長時間的持續運轉,散熱不及時容易導緻短路等故障問題仍需要改進。團隊負責人胡俊澤表示,“通過實踐表明,我們的機器人相比傳統植樹方法效率更高,而且植樹非常精确,可以确保樹木的間距和深度達到最佳的生長條件,這有助于提高紅樹林的存活率和生長速度。此外,機器人還配備了傳感器和監測設備,可以實時監測紅樹林的健康狀況,包括土壤濕度、土壤鹽堿度、氣溫等因素,确保紅樹林能在最佳的環境和狀态下快速生長,還可以支持紅樹林的生态評估和研究等相關工作。”
最後,團隊指導老師劉海濤教授表示:“總而言之,我對這個項目的未來充滿信心,期望這個項目能夠繼續發展壯大,啟發更多創新,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激發更多年輕人參與這一重要事業!”